《疆域》課標解讀
[日期:2021-09-13] | 作者:地理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一、正確理解課標要求
本節內容是“中國地理”部分的重要開篇部分,從教材內容組織和重要性來看,是學生系統學習中國地理概況及中國分區地理的起點,具有重要的統領作用。從課標設立的具體環節和內容來看,本節內容需突出強調以下幾點。
1.根據課標要求,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要使學生能夠鞏固并掌握七年級世界地理學習中講到的地理位置的一般描述方法,并能夠熟練運用;進而能夠在描述位置的基礎上,運用對比的方法說明該地理位置的特點。這一課標點要求學生能夠進一步鞏固并運用已經學過的描述區域地理位置的方法,能夠熟練地根據地圖,正確描述出中國所處的半球位置、緯度位置及海陸位置,特別是能夠在老師的啟發式教學之下,理解并說出我國地理位置的特點及其優勢,描述位置是為了闡述優勢做鋪墊的,只有在幫助學生理解了緯度位置與光熱條件、海陸位置與降水、交通等條件的關系基礎上,才能夠得出正確的結論。因此,這一課既是承前學習的重點之一,又是啟后學習的難點之一。
2.根據課標要求,要使學生能夠讀圖識記與我國疆域相關的基礎知識,包括領土面積、省級行政區域單位等,并能在地圖上指圖說明我國的鄰國和臨海,作為繼續學習中國地理的基礎,這些應知應會的內容需要始終貫穿于學生這一學段的學習過程中。從課標的要求來看,這些常識性的內容應為學生必須考核的知識,但在識記方面需要教師的方法指導。
二、有效落實課標要求
為了更好地落實課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合理搭建地理思維橋梁
評價地理位置的優越性,既是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鍛煉和考查,也是后面繼續學習中國區域地理的必須。對于八年級的學生而言,是否能夠建立起緯度位置與光熱條件、海陸位置與降水、交通條件等之間的地理聯系,對其今后的學習非常重要。教師在這里要做好潤滑和鋪墊,通過案例(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比),用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得出正確的結論,從而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維能力。
2.注意多種方式幫助學生記憶
在課標落實方面,本節內容需要學生識記的內容較多,教師在講解時,應注意從方式方法上給予學生幫助,如建議中提到的多種形式的活動,通過學生動手動腦的過程,幫助其梳理和把握記憶的方法,最終達到識記的目的。例如,在中國疆域四至點、中國省級行政區域的學習中,可以編制一些朗朗上口的小段子、順口溜,組織班內同學開展拼圖大賽,策劃多種形式的小組“PK”賽,開發微信公眾平臺等多媒體教學新手段,目的是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多角度、多渠道地幫助學生利用課堂和課余零敲碎打的時間記憶地理常識。
三、分解細化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對課標的理解,本節內容的具體目標可表述為下面幾點。
1.通過閱讀地圖和文字材料,學生熟練指出我國的鄰國和臨海,并能在此基礎上運用描述區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說出我國的半球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閱讀政區圖及相關活動,學生能夠熟練說出我國疆域面積、34個省級行政區域單位的全稱、簡稱及行政中心等內容。
3.通過綜合及比較的方法,學生認識并說出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大國,進而說出我國地理位置和疆域特點,并能夠簡要評價其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