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影響博物館美術館展品清晰度的原因
[日期:2025-03-04] | 作者:歷史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觀眾到博物館參看展品看不清楚細節,分辨不清楚展品的真實材質,這看似玩笑話,在當前國內很多博物館、美術館中卻是種常態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營造的光環境不適宜,尤其照明燈具選擇不合理、安裝不到位所造成的。形成展品辨識度的具體原因有哪些?下面我們就對這一問題進行剖析。
照明燈具(光源)選擇不合理的原因 有人可能認為,提高展示空間整體明亮度,就可以解決展示物體辨識難的問題,像美術館通常使用的亮空間,整個展示空間通透明亮,展品自然就清晰可見。但博物館不可采取這種做法,對光有特殊要求,尤其展示對光特別敏感類的紙質或絲織品文物,只能采用暗環境展示,另外,美術館中如若展示珍貴繪畫收藏品或長期陳列美術作品,也不建議整體采用亮空間。那在暗空間里做陳列,要保障展品細節清晰度,辨識展品形狀與材質感,就需要精心設計與選用合適光源了,不是所有光都適合在博物館、美術館中使用。 這里先要認識光。光是一種物質,是能學物質的一種形態,其本質是電磁波,其波長范圍很廣,通常被人眼所看見的光,稱為可見光,能讓人眼產生光感的電磁波(波長范圍在380-780nm)。可見光(白光)又是一種復合光,它范圍也包含不同波長的光,通常我們說的白光,是由七種顏色組成,即紅、橙、黃、綠、藍、靛、紫,它們之間還有無數種過渡顏色。在光學和物理學中,更準確的說法,白光是由連續光譜的可見光組成。另外,不同波長的光能量也有巨大差異,短波能量強,長波能量弱,像藍紫光就是一種高能量光,它對展品有較強損壞作用,這是為什么在博物館、美術館中不能直接利用自然光,要對其進行防紅外線和紫外線隔離處理的原因。光的能量會加速展品老化和蛻變,會嚴重損傷展品保存,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 有人可能要問,知道光的波長與能量不同,這對展品辨識度有何影響?這與不同光源其光的能量與形狀有差異有直接關聯,上面談的是光的能量,下面要講光的形狀。 我們還需要介紹光譜(即電磁波譜)的概念,就是白光(復色光)經過色散系統(如棱鏡、光柵)分光后,被色散開的單色光波長(或頻率)大小而依次排列的圖案就是光譜,全稱為光學頻譜。不同的光源,它的光會呈現不同的形狀,由于不同光源的光譜呈現形式不同,它所照射的展品,也會呈現不同的色彩感知與材質變化。自然光是全光譜,我們人眼所感知物體最佳,熒光燈光譜不連續或間斷,表現力最差。 辨別光源品質的優劣,對展品辨識度的影響因素還有很多,不能完全取決于光譜圖形狀,其他評價光源品質參數,還有照度、亮度、色溫、顯色性、色容差、色偏差值等評價指標,需要參照對應的標準推薦值進行綜合評價。目前正在實施的文化行業標準WH/T94-2021《美術館光環境評價方法》可推薦參考。該標準是針對美術館和博物館等建筑類似美術館功能空間光環境評價,根據光環境使用功能空間劃分四個等級,對應不同指標進行評價。陳列空間:用光安全、燈具質量、光環境分布;非陳列空間:燈具質量、光環境分布評價指標,用不同權重考核光環境優劣,如各選項優,展品辨識度自然最佳。 另外,國家標準《博物館照明設計規范》(GB/T23863-2024),在其第6章節“照明數量和質量”里,對博物館光環境的質量指標也進行了評述。CIE(國際照明委員會)2025年1月聲明,建議采用顏色保真度指數Rf,取代相關一般色彩渲染指數的法規、規范和標準。此外,中國照明學會團體標準《白光光源顯色品質綜合評價方法》(T/CIES036-2025),此方法為直觀預測光照顏色偏好與光照顏色分辨屬性,建立了相對和絕對指數體系,實現了相同和不同色溫情況下白光光源顯色品質的準確比較。這些新評價指標對評價光的品質提供重要參考。 展品類型分析不到位的原因 在博物館、美術館中展示器物類型很多,即便專題展覽,展品也會分出不同體量、不同外形與材質共同組成,形成巨大差異化。
其中,不同外形展品的分類尤為重要,也是影響展品辨識度最重要原因。用光要考慮展品的外觀形狀才能布好光,很多博物館、美術館往往忽視,會采用統一風格形式來展示,但現實問題嚴重,如青銅器類型展品,常見外觀形式有6種類型:中段鼓腹類型、大口外翻類型、中段收腰類型、兩頭收腰類型、扁平類型和特殊異型。當然,除此之外展品金屬成分含量也有差異,保存環境狀態以及金屬本身色澤也會不同。
考慮到對展品的保護因素,這里就不得不提及展品對光敏感屬性了,《博物館照明設計規范》(GB/T23863-2024)對展品的光敏感類型分為三類,即對光特別敏感、對光敏感、對光不敏感類型,如對光特別敏感的展品有織繡品、國畫、帛畫、紙質品、動植物標本、照片等。通過不同展品的年曝光量和照度有一個合理推薦值。
美術館里的展品,文物級別的較少,但對光敏感類展品較多,考慮到當前LED燈具的廣泛使用,其紫外線含量很低,一般紫外線采集儀器都無法捕捉其含量。我們在《美術館光環境評價方法》WH/T94-2021標準里,對參數略做調整,使照度有所提高。對光敏感類照度推薦標準值為200lx,但對其展品的曝光量進行了嚴格限制。像對光敏感類展品油畫、不染色皮革、骨制品、羽毛、漆器等年曝光量由國標推薦的360000lx·h/a,調整為280000 lx·h/a,也就是縮短了50天的展出時間。
除了上述外觀因素和展品保護因素要重視外,另外不同類型材質的展品還要考慮其對光的反射比差異,其材質的自然屬性也很重要。尤其是瓷器,反射比高,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此外,深色亞光面金屬,材質本身會吸光,一般照度要求下的光環境,不容易使其明亮清晰,需要對展品進行增加細節刻畫或提高其與周圍環境對比度來實現效果。這些反射因素都要在設計中進行設計與思考。
展示器材安裝不合理的原因 展示器材中,展柜是博物館、美術館陳放文物最為重要的配套設備,肩負有文物保護及展現文物美感的雙重責任,而傳統的陳列展柜,尤其是基本陳列多為標準展柜,臨時展覽除了使用標準展柜外,有時也會利用型材搭建臨時展柜。無論怎樣展柜類型也無外乎四種:沿墻柜(三面柜)、中心四面柜或五面柜、龕柜、平柜。展柜廠家為了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也會統一定制形式的展柜,其照明手法和外觀基本一致,這就存在一定困難,在使用功能上缺少靈活性的弊端。 因博物館、美術館展示的文物類型,一般復雜多變,無論材質和造型,還是尺度與比例,以及各種文物組合的搭配,對不同光敏感類型的展品,有時因陳列內容表現的需求會相互混搭,尤其是臨時展覽,特別是在時間緊,任務重的前提下,統一形式,是很難滿足快捷布展的使用功能;調光也不方便,配光靈活性也會受到空間靈活性的限制。通常我們除要求選擇高質量的博物館級照明產品外,還提出了“展柜與照明一體化設計”的概念,早在2016年就做過新型展柜的照明組合設計方案,并創造出新型的組合展柜樣式。 在2023年前后,對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進行了照明改造工作,期間進行了大量實驗研究與產品研發工作。創新展柜形式,可以不移動文物與展品,在不影響正常展覽的情況下,實現了展柜內部照明結構的巧妙升級,再通過重新組合與安裝新結構件,讓舊展柜延長壽命,又重新煥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