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1、2章教學設計
[日期:2015-09-28] | 作者:物理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第一章 分子動理論與內能
第一節 分子動理論(1課時)
課 型 |
新授 |
|||
“三維” 教學目標 |
知識 與技能 |
1、知道物體是由大量分子組成。 2、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3、知道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
||
過程 與方法 |
1、回顧人類對物質結構的認識歷程,了解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2、經歷對擴散現象的探究、討論,并借助生活經驗,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3、通過演示和觀察分子力模式及對物質三態分子模型的類比,了解分子之間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 4、用分子動理論的觀點解釋某些生活、生產及大自然的現象 |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1、 通過演示實驗、視頻資源及類比手段,激發探究物質組成奧秘的興趣。 2、 初步領悟通過直接感知的宏觀現象可以認識無法直接感知的微觀事實,知道這是一種重要的探究方法。 3、 體驗物理知識的應用性,了解物理學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功能。 |
|||
重點 難點 |
重點:經歷觀察實驗的過程,應用分子動理論解釋某些生活、生產以及自然現象中的實例。 難點:從某些宏觀熱現象中推斷出其微觀本質。 |
|||
重難點突破 |
做好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并討論,將上述問題的解決置于實驗基礎之上 |
|||
主要教 學方法 |
分析法、講授法、討論法、對比法等 |
|||
教具 |
小燒杯、鋼筆、封閉開口的塑料注射器、兩個鉛塊 |
|||
教學過程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課前 修改、充實 |
|
引入新課 |
提問:古希臘有位學者,設想把一粒砂糖分成一半,再把其中一半又分成兩半,每一半還是甜的,如此不斷分割下去,有沒有一個限度? |
學生分組進行交流討論。 |
|
|
進行正課
|
一、物體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借助圖片和視頻資料,展示人類從古至今探索物質組成奧秘的歷程。 分子非常小,可從尺度(直徑)和質量兩個側面展示。正因為其非常小,不借助儀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古人對物質結構的認識僅屬猜想。今天,人們不僅能借助電子顯微鏡“看到”分子、原子,并能“測出”分子、原子的大小和質量;而且能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和探針操縱單個原子和分子,使之服從、服務于人類。 32g氧氣中含有6.02×10-23個氧分子;18g的水中含有6.02×1023個水分子;2g氫氣分子中含有6.02×1023個氫分子。 結論1:物體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將一束鮮花放在屋中一角,為什么整個屋內都能聞到花香? 并適時引入“擴散”概念。 擴散:由于分子運動,某種物質逐漸進入到另一種物質中的現象。 【演示實驗】 一個小燒杯內,裝入適量的水,用鋼筆往燒杯內滴一滴墨水。 結論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對“永不停息”和“無規則”兩點的體會。必要時可借助動畫展示分子的運動方向雜亂無章,有時兩個分子甚至會撞在一起。一種分子混入另一種分子中去,在宏觀上就是擴散現象。
三、分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 提問:既然分子在不停地運動,為什么液體和固體沒有飛散開,而是聚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體積呢? 【演示實驗】 用兩塊表面光潔的鉛柱壓合,下吊一個相當重的物體。 【演示實驗】 推壓封閉開口的塑料注射器活塞,難以壓縮針筒中的水。 進一步提出問題:為什么被壓縮的彈簧能恢復原狀?為什么固體和液體很難被壓縮?為分子之間存在斥力提供例證。 結論3:分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 講解物質三態的分子模型幫助學生理解以下的物質形態特點:固體難以壓縮也難以拉伸,能保持一定形狀;液體難以壓縮伸展,但易改變形狀;氣體既易壓縮也易擴散且無固定形狀。
|
學生進行計算:假如有100位同學數這6.02×1023個分子,每個同學每秒鐘數10個,需要多長時間能夠數完。(約20億年)
學生討論好“分糖假說”:取一粒糖,設法分割成2粒,而后將這2粒分成4粒,8粒,16粒,32粒……每分一次,取一粒加以檢查,如果這粒仍具有糖的性質——甜味,就再往下分,假設分到某種程度而取一粒再分時就失去了糖的本性,那么這個最小的顆粒就是糖分子。物質也都與糖一樣是由它們各自的分子組成的。
學生觀察現象并思考為什么。
引導學生結合教科書中圖1-1-7所示內容展開討論,認識到不僅氣體,而且液體、固體中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基于以上認識,鼓勵學生從現象的本質解釋“公共場所禁止吸煙”、“墻內開花墻外香”等。
學生思考:為什么物體不用下落?
學生討論: (1) 將打碎的玻璃對壓在一起,為什么不能接成一塊? (2)兩塊很平的小玻璃板平放在一起,要用較大的力才能分開,為什么? (3) 要將兩根玻璃棒連接在一起,可用酒精燈對連接處加熱,使它變軟,然后對接,并稍稍用力壓,冷卻后就牢牢地連接在一起了。這是為什么?
|
|
|
歸納小結與學習過程評估 |
對照板書,讓學生總結鞏固 |
|||
布置作業 學生練習 |
練習冊對應練習 |
|||
板書設計 |
第一節 分子動理論
一、物體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三、分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引力和斥力同時存在。 擴散:由于分子運動,某種物質逐漸 進入到另一種物質中的現象。 |
|||
課后反思 |
|
第二節 內能和熱量(2個課時)
課 型 |
新授 |
|||
“三維” 教學目標 |
知識 與技能 |
1、 知道分子運動的快慢與溫度的關系。 2、 了解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 3、 知道人類改變和利用內能的兩種方式。 4、 了解熱量的概念;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燃料的熱值。 |
||
過程 與方法 |
1、 通過對比演示實驗或自主實驗探究,知道物體溫度越高,分子熱運動越劇烈。 2、 類比已經認識到的宏觀能量(機械動能和勢能),認識物體內的微觀能量—內能—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之和。 |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4、 認識內能及內能的改變與人類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具有普遍性,提高利用內能服務人類社會的意識。 5、 認識使用燃料的價值,知道合理使用不同燃料對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
|||
重點 難點 |
重點:認識到一些物體都具有內能;認識到內能改變的兩種方式是做功和熱傳遞。 難點:溫度、內能、熱量三個基本熱學概念的聯系與區別。 |
|||
重難點突破 |
||||
突破: 對比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并討論,聯系生活實際 |
||||
主要教 學方法 |
分析法、講授法、討論法、對比法等 |
|||
教具 |
燒杯、清水、紅墨水等。壓縮空氣引火器,機械能轉化熱能演示器,無色玻璃瓶,橡膠瓶塞,打氣筒等 |
|||
教學過程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課前 修改、充實 |
|
引入新課 |
復習引入 :(1)什么叫做物體的內能?(2)物體的內能跟什么有關? 物體的內能跟物體的溫度有關,溫度越高,物體的內能越大。也就是說當物體的溫度發生了變化時,它的內能就發生了變化。如何改變物體的溫度。今天我們先研究一種改變內能的方法--做功。 |
學生回答問題
同學們能夠從生活實際上舉出許多的事例。 |
|
|
進行正課
|
(一)溫度與內能 1.內能的概念: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物體的內能。 2.內能大小與溫度有關。 【演示實驗】分子無規則地運動與溫度有關。
結論:溫度越高,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越激烈,物體內能就越大。 熱運動:物體內部大量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稱為熱運動。內能也常稱為熱能。 3.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任何情況下都具有)。
(二)改變內能的方式 一、做功 1.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會增大。 (1)演示實驗:壓縮空氣引火實驗。
出示壓縮空氣引火器,簡單介紹 (2)生活事例:實際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學們也遇到過。例如,在給自行車輪胎打氣時,打氣筒也會變熱,這也是由于壓縮空氣的緣故。用其他的方法對物體做功,也能使物體內能增加,摩擦生熱就是一個例子。 (3)歸納學生所舉事例,得出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就會增大。
同學們所舉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體的內 2.物體對外做功時,本身的內能會減小。 (1)演示實驗:氣體膨脹溫度降低的實驗。 按照課本圖2-12所示,事前組裝好儀器。課前在瓶內裝入少量的水。實驗時告訴學生,由于水的蒸發,瓶內存在水蒸氣。由于水蒸氣是無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氣是看不到的。 3.內能的改變可用做功來量度。做功改變物體內能實質是機械能與內能之間的相互轉化。 4.小結:外界對物體做功,物體內能增加;物體對外做功,物體內能減小。 (二)熱傳遞 那么一個物體溫度的升高除了上節課講的摩擦生熱外還有其他方法嗎? 1、熱傳遞: ①物體間存在溫度差——發生熱傳遞的條件,直到物體的溫度相同為止。 ②高溫物體溫度降低,低溫物體溫度升高。 ③歸納:熱傳遞現象實質是:內能從高溫的物體傳到了低溫的物體或從同一物體的高溫部分傳向低溫的部分。(即是內能的轉移) 2.熱量:熱傳遞過程中,傳遞內能的多少叫做熱量。由于熱傳遞過程中,內能總是從高溫物體傳向低溫物體,所以高溫物體的內能減少,叫做放出了熱量;低溫物體的內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熱量。在熱傳遞過程中,總是存在著放熱物體和吸熱物體,物體放出或吸收的熱量越多,它的內能的改變越大。 3.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例子:鋸條溫度上升了) 4.熱量的單位:焦(j) 通過做功改變物體內能時,可以用功來量度內能的改變;用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時,可用物體放出熱量和吸收熱量的多少來量度。熱量和功都可以用來量度物體內能的改變,所用的單位也應該相同,都是焦耳。 糾正學生錯誤認識:“熱傳遞過程中傳遞的是溫度”
強 (三)燃燒:放出熱量 1、燃燒是最常見的化學能轉化為內能的能量轉化過程。 燃料燃燒放出的熱量多少,跟哪些因素有關? 質量相同的不同燃料,燃燒后放出的熱量一般不同;同一燃料,質量不同,燃燒放出的熱量不同。 2、熱值概念:1 kg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 注意:不是任何物體都具有熱值(如石塊、鋼鐵等就沒有),熱值是燃料的固有特性。只要是燃料就有熱值,與它是否燃燒無關;熱值是燃料完全燃燒時放出的熱量,不完全燃燒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污染環境。 6、 計算熱值 Q=mq 例:燃燒1m3的煤氣大約放出熱量3.9×107 J(q=3.9×107 J/m3),某市管道煤氣收費標準為0.87元/m3,有一戶人家一個月內燃燒煤氣30m3,那么,該月該戶燒煤氣共消耗了多少熱量?應交納煤氣費多少元?(1.17×109 J, 26.1元
|
實驗表明什么?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分析現象。
分析現象:組織學生議論"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從而得出壓縮空氣做功,使空氣內能增大,溫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燒。
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事例說明對物體做功,使其內能增加。
學生解釋課本圖2-9、圖2-11的事例,并列舉其他事例。
學生注意觀察瓶塞跳起時容器中有什么現象
分析現象:瓶塞跳起是水蒸汽對瓶塞做功,那么水蒸氣的
列舉事例說明熱傳遞的現象。并引導學生概括熱傳遞共同特點
學生再次理解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學生通過的生活經驗,交流討論,從能量轉化角度,認識燃料、認識燃料燃燒給人類帶來的文明進步及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
學生計算 |
|
|
歸納小結與學習過程評估 |
對照板書,讓學生總結鞏固 |
|||
布置作業 學生練習 |
練習冊對應練習 |
|||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內能和熱量 一、溫度與內能 1.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物體的內能。 2.內能大小與溫度有關。 溫度越高,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越激烈,物體內能就越大。 熱運動:物體內部大量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稱為熱運動。內能也常稱為熱能。 3.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任何情況下都具有)。 二、改變內能的方式 1、做功:外界對物體做功,物體內能增加;物體對外做功,物體內能減小。 2、熱傳遞:物體吸熱,內能增加;物體放熱,內能減小。 ①熱傳遞現象:熱傳遞過程中,高溫物體溫度降低,低溫物體溫度升高,直到溫度相同時,傳遞停止。 ②熱傳遞的條件:物體間存在溫度差異,或物體不同部分間存在溫度差。
③熱傳遞的實質
④熱傳遞的方向:內能總是從高溫物體傳向低溫物體。不存在內能 三、燃料的燃燒 1、燃燒是最常見的化學能轉化為內能的能量轉化過程。 2、熱值概念:1 kg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 3、計算熱值 Q=mq |
|||
課后反思 |
|
第三節 比熱容(2個課時)
課 型 |
新授 |
|||||||||||||||
“三維” 教學目標 |
知識 與技能 |
5、 了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6、 會使用比熱容表,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生產、生活現象。 |
||||||||||||||
過程 與方法 |
3、 經歷探究過程,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本領,了解引入比熱容概念的必要性。 4、 通過比較不同物質吸熱能力探究實驗的設計與實施,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等物理研究方法。 5、 觀察比熱容表,發現、總結其特點。 |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7、 通過對日常生產、生活中有關比熱容現象的了解,激發熱愛生活的熱情,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意識。 8、 通過了解比熱容與氣候變化的關系以及它在生活和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增強關注自然、關心社會、服務人類的責任感。 |
|||||||||||||||
重點 難點 |
重點:比熱容概念的引入過程,以及怎樣利用比熱容來解釋自然現象。 難點:比熱容概念的建立過程。 |
|||||||||||||||
重難點突破 |
聯系生活實際首先理解物體吸收的熱量與種類、物體的質量、升高的溫度有關,為了表示各種物質的這種性質上的不同,在物理學中就用比熱容來表示。 |
|||||||||||||||
主要教 學方法 |
分析法、講授法、討論法、對比法等 |
|||||||||||||||
教具 |
燒杯,電加熱器,空氣溫度計,水,煤油等 |
|||||||||||||||
教學過程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課前 修改、充實 |
|||||||||||||
引入新課 |
大家都有這方面的經驗:燒開一壺水比燒開半壺水需要的熱量多,把一壺水燒開比燒成溫水需要的熱量多??梢姡跍囟壬邥r吸收的熱量和水的質量有關,和溫度升高的度數有并,水的質量越大,溫度度升高的度數越多,吸收的熱量越多。別的物質也是這樣的 。那么,所有的物質,在質量相等、溫度升高的度數也相等時,吸收的熱量是不是跟水一樣多呢? |
回想生活經驗
|
|
|||||||||||||
進行正課
|
1.演示實驗:P20圖2-14實驗
實驗結果: 2.比熱容:換用其他物質,重復上述實驗,得到的結果是類似的。就是說,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在溫度升高的度數相同時,吸收的熱量是不同的。怎樣來表示各種物質的這種性質上的不同呢?-----在物理學中就用比熱容來表示。
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
3.比熱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 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降低1℃放出的熱量和它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相等。數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熱容。 4.查比熱表: (1)水的比熱是4.2×103 J/(kg·℃)。它表示1千克的水當溫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是4.2×103 焦。
(2)查銅、鉛、鋁等物質的比熱,并與水的比熱作比較。得出水的比熱最大。水比熱大的特點,在生產、生活中也經常利用。如汽車發動機、發電機等機器,在工作時要發熱,通常要 (3)為什么夏季內陸比沿海炎熱,冬季內陸比沿海寒冷。 5、比熱容的計算
過渡:以水的比
從填上表格引 1 吸熱公式及理解。 (1)Q吸=cm(t-t0) 用Δt升=(t-t 0)表示升高的溫度可寫成Q吸=cmΔt升
式中的Q吸是吸收的熱量,單位是J;c是物質的 (2)公式的應用。 例:(幻燈顯示)。
2 放 (1)Q放=cm(t0-t) 用Δt降=( t0-t)表示降低的溫度可寫成Q放=cmΔt降 (2)公式的應用。 例:(幻燈顯示)。 注:1、學生容易把t0和t混淆,所以要告訴學生記憶的方法:有標腳“0”的就可想到“一切從零開始”就表示開始的溫度即初溫。沒有標腳的就是末溫。) 2、區別“升高”、“升高了”、“升高到”和“降低”、“降低了”、“降低到” |
觀察實驗,思考得出結論
練習比熱單
查表
試解釋現象
完成表格內容
得出熱量的計算式
記憶公式
記憶公式
注意學法
|
|
|||||||||||||
歸納小結與學習過程評估 |
對照板書,讓學生總結鞏固 |
|||||||||||||||
布置作業 學生練習 |
練習冊對應練習 |
|||||||||||||||
板書設計 |
第三節 比熱容 一、物體吸收的熱量與種類、物體的質量、升高的溫度有關。 二、比熱容 1、物理意義:反映不同物質的吸熱(放熱)能力。 2、定義: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 3、單位是焦/(千克·℃),讀作焦每千克攝氏度。符號:J/(kg·℃) 4、公式:Q吸=cm(t-t0) Q放=cm(t0-t) |
|||||||||||||||
課后反思 |
|
第二章 熱機
第一節 熱機(1個課時)
課 型 |
新授 |
||||
“三維” 教學目標 |
知識 與技能 |
7、 理解熱機的原理就是將燃料的化學能轉化成內能再轉化成機械能。 8、 了解歷史上和現實社會中的幾種熱機。 |
|||
過程 與方法 |
6、 觀察蒸汽吹動紙風輪旋轉的實驗現象,認識燃料的化學能轉化成內能再轉化成機械能的過程。 7、 經歷關于“能量是怎樣轉化的”討論過程,了解到熱機是通過做功是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 |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通過使學生了解蒸汽機的發展過程,認識人類非凡的創造力對世界的影響。 |
||||
重點、難點 |
重點和難點:認識熱機的工作過程是“燃料的化學能轉化成內能再轉化成機械能”。 |
||||
重難點突破 |
對比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并討論,聯系生活實際 |
||||
主要教 學方法 |
分析法、講授法、討論法、對比法等 |
||||
教具 |
鐵架臺,試管,試管夾,試管塞,水等。 |
||||
教學過程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課前 修改、充實 |
||
引入新課 |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看出,轉移、轉化是能量運動的普遍 形式。人類在利用 能量方面所從事的主要工作正是廣泛地尋找其來源,有效地控 制其去處,以達到駕馭它,利用它,讓它為人類造福的目的。 |
|
|
||
進行正課
|
1.內能的利用。
2.熱機
|
學生舉例:煮飯、取暖、工廠的熱處理、吹制玻璃工藝品等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分析該實驗中能量的轉化過程
|
|
||
歸納小結與學習過程評估 |
對照板書,讓學生總結鞏固 |
||||
布置作業 學生練習 |
練習冊對應練習 |
||||
板書設計 |
第一節 熱機
1.內能的利用。 (1)加熱 (2)做功
2.熱機 |
||||
課后反思 |
|
第二節 內燃機(1個課時)
課 型 |
新授 |
|||
“三維” 教學目標 |
知識 與技能 |
9、 理解內燃機的基本原理。 10、 了解汽油機的工作過程。 11、 了解汽油機與柴油機的異同。 12、 知道汽油機、柴油機是活塞發動機;知道論及和火箭發動機的原理。 |
||
過程 與方法 |
8、 觀察“塑料盒內究竟的爆炸過程”,獲得爆炸力做功的體驗。 9、 通過分析汽油機的四個沖程,了解活塞發動機的工作過程。 10、 了解不同熱機的不同用途。 |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9、 通過對內燃機和輪機再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技術進步在工業文明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0、 通過了解我國長征系列火箭的發展和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獻身科學事業的精神。 |
|||
重點、難點 |
重點和難點是對汽油機四個沖程的認識,弄清楚各個沖程的作用。 |
|||
重難點突破 |
通過對汽油機掛圖的講解以及汽油機模型的演示,使學生弄清各個沖程的作用的特點,加深對四個沖程的理解。 |
|||
主要教 學方法 |
分析法、講授法、討論法、對比法等 |
|||
教具 |
內燃機示教模型(帶電燈指示 |
|||
教學過程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課前 修改、充實 |
|
引入新課 |
復習: 1.內能的利用:加熱、做功 。 2.熱機是把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 |
|
|
|
進行正課
|
內燃機:燃料在氣缸內燃燒的熱機〉 最常見的內燃機,以汽油或柴油為燃料,分別叫做汽油機和柴油機。 1.汽油機用汽油作燃料的內燃機
(1)構造(出示模型或掛圖。邊指示邊講解)。進氣門,排氣門,火花塞,氣缸,活塞,連桿,曲軸。(介紹名稱的同時,介紹各部分的 沖程:活塞從氣缸一端運動到另一端叫做一個沖程。
(2)工作原理。 (邊運轉模型邊講解,并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活塞、氣門、連桿、曲軸的動作情況)
內燃機的工作過程以一個循環為一個單元,一個循環又
〈吸氣沖程〉開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氣缸上端,進、排氣門軍關閉。工作時,活塞由上向下運動,進氣門打開,排氣門仍關閉。由于缸內體積增大,壓強減小,空氣和汽油的混合氣體被吸入氣
〈壓縮沖程〉活塞運動到最下端,就開始轉為向上運動。這時進氣門、排氣門都
〈做功沖程〉壓縮結束時雖然溫度較高,但未能達到燃料的燃點。在壓縮沖程結束的瞬間,
〈排氣沖程〉做功沖程結束
此后,活塞又由上
(3)能的轉化:在做功沖程燃氣對活塞做功,內能轉化為機械能。其余三個沖程靠消耗飛輪的機械能來完成 2.柴油機:用柴油作燃料的內燃機。柴油機與汽油機的區別: ①柴油機與汽油機的相同點:都是內燃機;一個工作循環都要經歷四個沖程。 ②柴油機與汽油機的不同點:構造方面:些油機沒有火花塞,而在相應位置上安裝的是噴油嘴。 吸入的氣體不同,點火方式不同 |
觀察模型,認識汽油機的構造
觀察演示
試比較汽油機和柴油機 |
|
|
歸納小結與學習過程評估 |
對照板書,讓學生總結鞏固 |
|||
布置作業 學生練習 |
練習冊對應練習 |
|||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內燃機 內燃機:燃料在氣缸內燃燒的熱機〉 最常見的內燃機,以汽油或柴油為燃料,分別叫做汽油機和柴油機。 1.汽油機用汽油作燃料的內燃機 (1)構造
(2)工作原理:內燃機的工作過程以一個循環為一個單元,一個循環又
(3)能的轉化:在做功沖程燃氣對活塞做功,內能轉化為機械能。其余三個沖程靠消耗飛輪的機械能來完成 2.柴油機:用柴油作燃料的內燃機。柴油機與汽油機的區別: 相同點:都是內燃機;一個工作循環都要經歷四個沖程。 不同點:構造方面:些油機沒有火花塞,而在相應位置上安裝的是噴油嘴。 吸入的氣體不同,點火方式不同 |
|||
課后反思 |
|
第三節 熱機效率(1個課時)
課 型 |
新授 |
|||
“三維” 教學目標 |
知識 與技能 |
13、 了解熱機的效率概念。 14、 了解不同熱機的效率值。 15、 了解熱機的使用對社會的貢獻和給環境帶來的影響。 |
||
過程 與方法 |
11、 經歷“分析燃料釋放的熱量分配”的過程,學習簡單的定量分析方法。 12、 通過與機械效率對比,進一步體會效率概念。感悟效率是評價投入、產出比的基本方法。 |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11、 在“分析燃料釋放的熱量分配”的過程中,感受到轉化成機械能的內能只是一部分,為以后理解熱力學第二定律積累感性知識,以利于形成正確的科學觀。 12、 感受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先進技術的應用在推進人類社會發展的同時造成了環境污染,以利于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
|||
重點、難點 |
重點是建立熱機效率的概念,難點是理解環境污染與熱機使用的關系。 |
|||
重難點突破 |
通過與機械效率對比,多聯系生活實際,進一步體會效率概念。 |
|||
主要教 學方法 |
分析法、講授法、討論法、對比法等 |
|||
教具 |
|
|||
教學過程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課前 修改、充實 |
|
引入新課 |
熱機是內能轉化成機械 |
|
|
|
進行正課
|
1.熱 化學能轉化成機械能(做功)。
2
熱機效率是熱機性能的一個重要指 熱機的各種損失中,廢氣占最多,應減小廢氣的能量損失。
由于損失的原因比較 3.如何提高熱機效率的效率? 讓燃料盡可能充分燃燒,減小內能損失,運動部件潤滑良好。 4.內能對環境的影響。
?。?)廢氣污染(CO、SO (2)噪聲污染。
5.保護環境,減小污染措施 ?。?)改進燃燒設備,采取集中供熱,加裝消煙除塵裝置。
把直接燒煤、燃 (3)充分開發、利用污染小或無污染的能源(如太陽能等)。 我國政府歷來重視環境問題,把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只要我們大家都能像重視生命一樣重視環境,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保護環境的義務,難題也就變得不難了,就一定能使天更藍、水更清。
|
討論
討論
|
|
|
歸納小結與學習過程評估 |
對照板書,讓學生總結鞏固 |
|||
布置作業 學生練習 |
練習冊對應練習 |
|||
板書設計 |
第三節 熱機效率
1.熱
2 3.如何提高熱機效率的效率 讓燃料盡可能充分燃燒,減小內能損失,運動部件潤滑良好。 4.內能對環境的影響。
?。?)廢氣污染(CO、SO (2)噪聲污染。
5.保護環境,減小污染措施 ?。?)改進燃燒設備,采取集中供熱,加裝消煙除塵裝置。
(3)充分開發、利用污染小或無污染的能源(如太陽能等)。 |
|||
課后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