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6] | 作者:教學評課題組 項怡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為推進“教學評一致性”課題組科研工作,讓課題組研究成果推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10月25日第三節,課題組彭詩菊老師在常規口語交際課堂上進行成果運用。
在本主題單元教學伊始,彭老師鼓勵學生進行民間故事的課外閱讀,為本次的交際活動提供素材。接著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的第二部分,明確將故事講的生動吸引人,可以通過兩種方法實現。這兩種方法如何實施操作?
在教學時,彭老師設計了更細化的指導。比如豐富故事的細節就是在內容上進行添枝加葉。先讓學生通過教材所舉的例子,織女和老牛初次相見時的場景,讓學生練習添加對話。比如織女會說些什么,而老牛又會說些什么。提醒學生添加人物對話時,應根據人物的特點,結合故事的前情進行合理的想象。其次,細致描繪人物的形象,也能夠使故事的情節更加的飽滿。比如牛郎在地里怎么耕種的呢?
第二個方法就是講故事的時候,要配上相應的動作和表情。在教學時,彭老師以身為范,生動地展示了“牛郎織女相遇”的情節,接著以《牛郎織女》其他情節作為范例,讓學生遷移運用。在這個故事情節中,可以在人物的哪些動作和表情上展開創造性的表演和發揮。
最后,通過小組合作,鼓勵學生將自己喜歡的民間故事進行創造性的發揮。在展示過程運用《民間故事評價表》互相的點撥提示,讓學生的表達效果能夠更好,實現“教學評一致性”。
一次口語交際課上的指導,對于學生講故事的能力,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培養孩子們自信大方的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