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反?!敝帲蚴ト酥?/h1>
[日期:2025-04-14] | 作者:語文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析“反?!敝?,悟圣人之心
——記八年級語文組王成敏老師人人獻課
2025年4月10日,我校八年級語文組王成敏老師以杜甫名篇《石壕吏》為課例,呈現(xiàn)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公開課。本次課程以“微課題探究”為核心模式,通過任務驅動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探索古詩文教學的新路徑。
課堂伊始,王老師以有關征戰(zhàn)、徭役的詩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走進詩歌。接著由詩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分析戰(zhàn)亂對百姓的壓迫。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梳理出詩中“夜捉人”的矛盾沖突,并由此提出微課題方向:析“反常”之處,悟圣人之心。
學生采用分組探究,任務驅動的方式,展開學習,激活思維。
王老師將課堂分為三個探究環(huán)節(jié):1. 文本細讀。學生分角色朗讀、演繹詩歌,標注關鍵字詞(如“逾”“一何”“偷生”),結合注釋和譯文理解詩意,并圍繞“老婦的‘三苦’”(喪子、困窘、服役)展開討論。 2. 手法解密。以“藏問于答”的敘事技巧為突破口,學生嘗試補全差役與老婦的對話,體會杜甫“不著一字,盡顯批判”的筆法。 3. 情感升華。通過理解詩人的“沉默”,引導學生理解、體會詩人矛盾行為的背后,是他“憂國憂民”的情懷。
課后研討中,聽課教師高度評價本節(jié)課的“微課題”設計,認為其“以學生為主體,問題導向明確,有效培養(yǎng)了批判性思維”。當然,在微課題選點,以及部分課堂引導環(huán)節(jié),備課組與教研組也提出了改進的建議。
此次公開課展現(xiàn)了我校語文組在古詩文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實踐,也為“雙減”背景下課堂提質增效提供了范例。王成敏老師表示,將繼續(xù)探索任務驅動與人文浸潤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經(jīng)典文本真正“活”起來。
撰稿:王成敏
審核:付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