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滲透健全人格教育實施研究課例研討活動
[日期:2015-12-14] | 作者:sweetbear 1992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12月11日上午,雙流中學實驗學校歷史組在學校學術演講廳深入開展“健全人格教育實施研究課例研討活動”,本次活動分為兩大部分,首先由范勇波老師以《北魏孝文帝改革》為主題進行課例展示,再由張玉萍老師做歷史組開展健全人格教育研究課題階段匯報。本次活動特邀健全人格總課題組參研人員和學校張校長、德育處王主任參加。
本課內容選自中國歷史第1冊第16課《北魏孝文帝改革》,把“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為一節課處理是基于以下兩點原因:一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在鮮卑拓拔部的發展進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對我國多民族之間的發展繁榮和中華民族的復興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這節課重在通過老師的指導和提供一系列閱讀材料 創設豐富的歷史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原因,從探究中認識體會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雙主”教學結構理論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教學情境的創設者,探究問題的設計者,學生活動的引導者。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在:進入歷史情境,展開歷史想象;參與問題探究,主動獲取知識,進行深刻反思。
展示課后,張玉萍老師做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滲透健全人格教育實施研究》專題報告,從課題實施的目的、意義、過程、成果、不足、反思等多面對課題作了匯報。匯報中提及的數字故事和一課一人物令人印象深刻,該做法是歷史組吸收當今歷史教學先進經驗而成,對教師的基本功和史學、文學素養有較高要求,現階段歷史組李然、張耀輝、張玉萍等幾位教師已能熟練操作,匯報中張老師播放了李然老師制作的數字故事《忍辱負重十三載,跋山涉水拓絲路》和張玉萍老師的《大國小家的愛——林覺民》,以優美的音樂,感人至深的語言令在場的評委和老師動容。
本次活動準備充分,內容詳實,得到與會領導和教師的高度贊揚。(歷史組 范勇波)